云帆品读肖丁丁:怎一个“趣”字了得何其三诗词阅读札记何其三,安徽宿松人,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宿松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宿松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帆诗友会策划,当代70后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从事诗词创作多年,成果颇丰,主编安徽省建国以来第一部女子诗词专著《安徽当代女子诗词选》及多种精品诗集,著有个人词集《何其三词三百首》。屡获全国诗词大赛一、二等奖。童趣:回归本真在某种程度上,一颗诗心离不开一颗童心。一颗童心,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一颗诗心。儿童的眼睛总是那样能够准确、真实又直接的看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儿童的行为也总是充满着烂漫和快乐,不掺杂虚伪。对于拥有童趣的诗人来说,她笔下的文字必定是回归澄澈和本真。且看这首词:浣溪沙·捉鱼寻梦还须桥下边,晴和天气胜春妍,柔柔青荇自缠牵。怕湿衣衫忙卷袖,为追鱼影急趋前。清河水里捉童年。诗人运用细节,写出了童年的“趣”。“怕湿衣衫忙卷袖,为追鱼影急趋前”,将捉鱼那种欢快急切的心情完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切身的想象到那样一幅热闹的场面。那是一种快乐随之爆炸开来的场面,而诗人用“清河水里捉童年”这一句收尾,可以看出在水里捉的不仅仅是鱼儿,而是童年,就像“醉翁之意不在酒”那般。显然,这里的“童年”二字级耐玩味咀嚼,这里的童年的佟年已是快乐的代名词。而童年的快乐是没有掺杂功利的快乐。这种快乐,已是储存在人的记忆深处。诗人在对这种快乐追忆的同时,也是一种回首。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一直往前走着,追寻的究竟是什么?而童年的那份快乐,想必是最好的答案。在诗人的这首诗里,通过捉鱼这种极具童趣的动作,可以看到诗人力求回归本真。此外,“春岸弯弯曲似肠,清波手探觉微凉”(《嬉水》),以及“扑蝶翻墙如脱兔,涉波穿荇赛游鱼。每抓虫蚁喂鸡雏”(《浣溪沙·忆童年》),“年少玩痴不解愁,攀墙爬树过溪沟,朝如花朵晚泥猴”(《浣溪沙·童年的小围兜》),“细嗅还余香气味,展开全是旧光阴。那宵娘绣我穿针”(《浣溪沙·童年的绣花手绢》),“踏月翩飞时上下,御风腾跃每回旋。跳绳虽细接童年”(《浣溪沙·童年的绿色跳绳》),这些都可以看到诗人对童年往事的追怀,体现着童真童趣,是诗人回归本真的意愿表达。情趣:拥抱生活来看这首《掐豆角》。掐豆角有长有短绿参差,断碎娇躯只为痴。因想缠绵入郎口,已先抽尽一身丝。诗人从普通的生活入手,掐豆角可谓是最起码的生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皆可入诗。柴米油盐酱醋茶里,诗人看到了诗,看到了一种美的生活状态。在这再普通也没有的掐豆角的动作中,在最后两句“因想缠绵入郎口,已先抽尽一身丝”中,可看到一种唯美的生活状态。女有情,男有爱,女方为男方考虑,为男方尽情地打造着生活的舒适感和愉悦感,让人看到生活被小心的安放着,小心的建构着。而这种爱的生活方式,是诗人所思所想所做的。可看到诗人那种积极拥抱生活,积极铸造唯美生活的行动。再来看这首《鹧鸪天梅雨季》。鹧鸪天·梅雨季庭锁轻开看得真,归来已是近黄昏。江南梅雨生潮气,墙角鸣蛙拖湿痕。花挡路,叶拦门。碧丝无赖扯衣裙。离家不过才三日,藤蔓新抽不认人。面对这江南特有的气候,诗人怎样面对的?她“轻开”“庭锁”,仿佛要让自己的双眸看透眼前的梅雨天气,仿佛要将眼前的梅雨看得万分真切,看出梅雨的舞蹈动作,看出梅雨的潇洒举动,看透在这梅雨季万物的生存状态。诗人看得痴,看得久,于是“归来已是近黄昏”。这让人元代画家黄公望画画时坐在一颗岩石上看山,一看就是一天又一天,仿佛要将世间的真理参悟透,感受透,书写透。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追寻艺术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追寻诗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追寻自我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里,诗人尽情的拥抱自我,追寻自我,回归自我。让那一刻的自我肉体与灵魂合二为一,让那一刻的自我在时光里定格,进而永恒。还有这首《梅天》。梅天风掀心旆正摇摇,夜对幽灯看雨飘。忆起吹花题叶事,教人思绪尽回潮。诗人“夜对幽灯看雨飘”,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追寻诗意的生活方式,这是诗人所独有的。还有这首《所见》。所见门前一夜起洪波,积水深能泛棹过。卿不禁凉我来背,红衫小伙语娇娥。诗人注说:庚子年高考季宿松遭暴雨老城一夜被淹水深过膝。在这样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下,诗人的眼光是敏锐的,诗人对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gtxsheji.com/gyhby/gyhby/1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