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寒荒嘉峪关是写不完的文字富矿

嘉峪关是写不完的文字富矿

——刘恩友写作记事

寒荒

有人对他的文字评价是“朴素安静”,有人评价是“质朴真情”,但我觉得刘恩友的文字更多的是“正能量的表达和责任心的体现”。最早读刘恩友的文字,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知道他在部队就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就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刘恩友曾经对我真诚地说:“你是动员我加入市作协会员的介绍人,也是帮助我建立文学博客的技术顾问。当了会员就要经常有作品,建立了博客就要经常有新作品更新。”他说这话好像表达的是一种感谢,但我却觉得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励志和要求,事实上无论他的身份和职业如何变化,但写作之笔却从未放弃过。

本土文化是精神大餐

有句名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在刘恩友看来,嘉峪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城魂、丝路情、边塞风、魏晋梦,天天与我们相伴,我们嘉峪关人始终被丰厚的本土文化所包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源泉。

如果说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文化就是写作的资源,那么文化眼光就是肉眼之上的慧眼。正因为如此,这几年刘恩友一改他过去的“乡土文风”,而主要把笔触放在本土文化上:《嘉峪关: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在甘肃日报刊发后,被全国20多家网媒转载;报告文学《燕鸣嘉峪关》《丝绸路上的雄关文化之火》《走在城镇化的大道上》分别获得甘肃省副刊作品一二三等奖;特别是《嘉峪关十部曲》以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为大的历史背景,以嘉峪关地域文化、生态、经济、社会、文明等为切入点,通过纪实报告文学的形式,力图挖掘嘉峪关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力图让古今丝绸之路和雄关长城立体鲜活的还原在世人的面前,尤其是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位处丝绸之路和长城交汇的嘉峪关这座城市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文字既是在历史中的穿越,也是雄关漫步,更是心灵有约的结合,有人评价说《嘉峪关十部曲》描绘了一群扎根嘉峪关戈壁钢城默默奉献者的精神图谱,是一本给人们提供多角度了解嘉峪关、多方位看待嘉峪关、多层次认识嘉峪关的书。但刘恩友只是淡淡地说,他创作《嘉峪关十部曲》就是想通过文字讲嘉峪关的故事,好比栽一棵树,树里闻歌,枝中见舞,倾注真情。

在刘恩友的诗歌里,更绕不开嘉峪关的文字。这正好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嘉峪关就是一个写不完的富矿。在《雄关春色》中他这样表达:“打开小小的屋门/洁白的梨花张嘴就开了/满树的杏花/也像关不住的好日子/缤纷飞扬/小麻雀一声声鸣叫/把紫丁香的传说撒在路上/桃花如同爱唱歌的小燕子/在田间地头粉嘟嘟的歌唱/多情的阳光/为钢城大街小巷的柳枝梳妆/春风睁大眼睛/瞅着万物在吐绿中梦呓回荡/我的嘉峪关父老乡亲/脸上写满春景如画般的吉祥……”

故乡和文字添加“静能量”

有人说,故乡是文学之根,是文学成长的酵母,是持续创作永恒的营养源。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刘恩友的文字应该是从故乡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打开阳光的包裹/全是燕子的呢喃”,“高昂着头的玉米/像挂着烟袋的老人/在风中飘着长长的胡须……”这样的诗句,清新、淡雅,散发着泥土气息,这就是刘恩友怀念故乡的诗句。故乡养育了他,所以他把纯朴、自然、人性的美好和向往都装进一个文字的瓦罐封存、发酵,固守他心里那份露珠一样的清爽纯净和耿直率真。他从小生长在山区,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所以,那些柴门上的红灯笼,那些田埂上的迎春花,那些老屋后的香椿树,都散发着泥土的醇香,这是他文字的本色,更是闪光的亮点。

人是诗之本,诗是人之光。在发表在《视野》杂志的《与庄稼有关的温柔》中他这样写道:“我踏在松软的田埂上/贴近滋养精神的泥土/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倾听庄稼舞动的涛声/感悟大地吟唱的歌喉/绿浪如波涛翻滚的大海/红樱须浪漫地随风嬉戏漂流/过了青春期的谷穗/默默地低头不胜娇羞/它开始在自己的饱满中/思考着为期不远的成熟/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谋划商议着与庄稼有关的温柔/其实,鸟儿快乐充实的生活/也是一轮日出伴着一园锦绣/那就让我们和鸟儿一起/把深情的乡土傻傻地厮守。”

他的这些质朴的文字,像一缕缕纯净的清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流转。他呈现的大部分文字就是这样一些安静的意境。

刘恩友认为,“行走的心态,决定行走的效果;行走的方向,决定行走的收获。”在他的文字里,时间永远像一把收割的镰,用四季的风轻云淡或者硕果累累,收割行走的青涩和成熟。

有真情就有鲜活的文字

文字力量虽小,但微小也有正能量。正像刘恩友在他的诗作《赞美微小》里吟咏的一样:“小是戈壁的沙石/小是仰望夜空的瞬间/小是老百姓最普通的幸福/小是小户小院里的柴米油盐……”

刘恩友在部队就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曾经当了20多年报刊通讯员。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那份新闻敏感,他随时都能够捕捉到生活闪光的瞬间。正像他的《百姓眼泪最金贵》《莫道油灯如豆小》《用爱心做你的拐杖》《防暑莫忘农民工》《让百姓在共享网信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等文字一样,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通过他的笔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刘恩友的笔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很多是被社会忽视甚至漠视的弱势群体,医院救助的外地打工仔、穿上皮夹克的五保户、殡仪馆的火化工,在他的笔下都有所涉及。

在《别遗忘那些存在的角落》中他表达这样的观点:“深冬天寒,我们留意到那些深夜还在街灯下依然停驻的小摊点了吗?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gtxsheji.com/gyhby/gyhby/14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