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熏洗。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湿盛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湿热内阻者中药宜温服。
2.注射给药。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耳穴贴压
3.穴位按摩
4.中药熏洗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起居有常,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酒,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3.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二)饮食指导
1.湿热内阻证:饮食宜偏凉,宜食清热利湿类的食品,如西瓜、梨子、番茄、藕、冬瓜、苦瓜、黄瓜、薏苡仁、绿豆、赤小豆、鲤鱼等。
2.肝脾血瘀证:饮食宜稀软,宜食理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金桔、柚子、橙子、扁豆、萝卜、山楂等。
3.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山楂、山药、扁豆、黑鱼、黑豆、莲藕等。
4.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低脂半流饮食,不食山芋、土豆等胀气食物,勿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煎炸油腻、粗硬之品,禁烟酒。并发肝性脑病者予低蛋白饮食,禁食动物蛋白;长期使用利尿剂者,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如柑橘、橘汁、蘑菇等。
(三)情志调理
1.对于焦虑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情恰当解释,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思少虑,防止思多伤脾。
2.对于恐惧或急躁易怒的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向患者说明疾病和情志的关系,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采用移情易性、澄心静志疗法,以疏导情志,稳定情绪。
3.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害。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治疗。
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督促患者自觉戒除,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介绍饮食调护方法,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专业营养师给予康复治疗与指导,帮助患者制定食谱,并督促执行。
3.定期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护。
4.必要时对嗜酒患者进行强制戒酒。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赞赏
长按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中科公益爱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ngtxsheji.com/gyhzl/8610.html